世界真奇妙!
機器人已經開始建房子了!
未來想去搬磚都沒人要了……(開個玩笑)
大家看下去就知道了!
01
烏鎮互聯網會議中心
By Archi Union
Archi Union設計的
中國烏鎮世界互聯網會議中心
位于烏鎮核心鎮區的西北角
整個場地被農宅、旅游項目
以及已建成的一期展館所包圍
展館自南向北
劃分為四個展廳
既分又合
既可以在大型展會時
串聯使用
又可以并聯單獨開啟
從而應對未來
不同規模和性質的活動
考慮獨立展廳空間的
空間感受和適用性
每個展廳采用了
中高外低的空間斷面
將主張弦梁布置于展廳中部
利用張弦梁進行起拱
實現空間需求
同時將張弦梁在頂部打開
引入天光
進一步結合結構
提升空間品質
主張弦梁之間
創造性的提出了
“懸鏈梁”的
結構形式進行連接
這個結構形式原型
來源于懸索結構
通過材料受拉
讓鋼材的性能得以最大釋放
但又不同于常規懸索結構
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索形調整
2萬多平方米的屋頂面積
約70萬塊瓦片
采用了半預制化的方式
將傳統瓦作的濕作業
優化為預制化的安裝單元
同步結構部分的施工
在地面將每18塊瓦片
組合成為一個安裝單元
每個單元在屋頂只需要
5分鐘即可安裝完畢
極大的優化了屋頂瓦片的鋪設
在展館東側立面
規劃設計了一處線性公園
并設四處展亭
利用機器人技術搭建而成
水亭力圖通過
“機器人磚構”的
智能建造工藝
實現園區的服務驛站功能
在建筑形式上借助高曲率
多肌理的磚墻
求取烏鎮“水”鄉之意
是為“水亭”
水亭總建筑面積52㎡
場地面積190㎡
在砌筑過程中
運用了機器學習技術
對砂漿的涂抹質量進行監測
實現了對建造質量的
有效閉環控制
全部磚墻面由建筑機器人
在現場進行批量化與
自動化的預制
不僅在短短一周內
完成了墻體的砌筑工作
也實現了高曲率漸變
墻體形態的精確砌筑
月亭的建造采用了
建筑機器人木構工藝
所有的幾何構件
在半月形找形中
實現了木構精準銑削
讓非線性的平面與木構單元
形成了精準的建造對應關系
屋頂以陽光板作為屋頂材料
充分引入日光
月亭屋頂構架配合結構
輔以LED照明燈帶
在夜間燈光透過
陽光板漫射而出
使月亭獲得
晶瑩剔透的視覺體驗
實如地上明月
呼應月亭設計的主題
紅亭總建筑面積273㎡
場地面積487㎡
其形態設計從傳統
磚結構拱殼的找形方法入手
依托現代先進的數字算法
對超薄殼體進行精確的形態設計
紅亭整體結構最大跨度40m
結構層厚度僅0.15m
在連通景觀主要動線的同時
為人們登高遠眺提供了可能
針對傳統磚結構殼體
紅亭的建造中首次
引入了建筑機器人3D打印
這一最新的建造技術
利用機器人3D打印的
預制化結構單元
為殼體提供結構模板
快速、高效、準確地
完成了此項高難度建造項目
云亭長約20m
寬約15m
高約6m
由建筑機器人3D打印
改性塑料構件組成
云亭總建筑面積139㎡
采用了預制裝配化生產的方式
進行組裝建造
主體部分在劃分為
400余塊不同的打印構件
所有的構件通過
4臺建筑3D打印機器人
在兩周內預制完成
運往烏鎮互聯網大會會場
進行現場裝配
裝配過程也同樣使用到
機器人定位技術
整個建造過程融合了
機器人智能建造中
從工廠定制到現場裝配的全部流程
革命性地提出了一種
基于新型材料的智能化生產模式
02
西岸峰會B館
By Archi Union
西岸峰會B館
位于上海中心城區
徐匯濱江濱水帶旁
三個主體量的扭轉
形成了兩個三角形的
綠色入口公園
有遮蔽、半開放的
共享城市空間
在其中相對較大的共享花園中
有一個120㎡的半透明
3d打印咖啡廳
以及近50個座椅區域
形成峰會席間休息
交流以及茶歇等功能的空間
同時提升空間場所的
全新個性與場所特色
共享花園被主體量自然地
圍合成一大一小兩個三角形
從空間特性上也
自然地界定為一動一靜
都通過數字預制化
木構拱殼頂棚加以覆蓋
大庭院屋頂跨度約為40m
結構厚度僅為0.5m
是全球單元材料最省的
互承式鋼木結構屋頂
全機器人3D打印咖啡廳
既包括了空間本身
也包含了咖啡售品臺
咖啡桌椅以及輔助房間
打印亭從形式上嘗試通過
五個對拼拱的方式來
進行生形處理
通過平面動線確定生形邏輯
并根據受力特性決定
形態的起拱方式
再逐步優化其打印邏輯
使得力學、形式
工藝實現了完整統一
打印亭從設計到建造的全流程
實現了人機協作的
智能化設計與建造的結合
在短短25天內完成建造
在場館的入口前
一個黑白相間的空間裝置
為整潔的白色會場
增添了一絲輕盈
該裝置由斯圖加特大學
計算機設計學院(ICD)和
建筑結構設計學院(ITKE)
聯合設計建造
采用獨特的機器人編織技術
開拓性地集合了建筑學
工程學和仿生學的原理
展示出了獨特的空間設計美感
碳纖維材料的高抗拉性與
玻璃纖維的高抗壓性
在機器人的緊密交疊編織下
演變為一個個單住支撐的傘狀結構
在展現高結構性能的同時
也異常輕盈
03
機器人科學博物館
By MMA
土耳其建筑事務所
Melike Alt?n???k Architects
利用機器人、無人機與
3D打印等技術
打造出了一座能
“自我建造”的韓國首爾的
機器人科學博物館
該競賽有首爾市政府主辦
旨在設計世界上
第一個前沿的
機器人科學博物館
以支持機器人公眾教育
增加公眾對機器人的了解和興趣
新的機器人科學博物館
在推動和促進整個社會的科學
技術和創新中發揮催化作用
不僅要展示機器人
而且實際上從設計
制造到建筑和服務機器人將負責
新機器人博物館
預計將于2020年初
開始實地建造
預計將于2022年末正式開放
該提案通過其內部公共空間的引入
行人和車輛交通的組織
以及間隙空間的產生
在城市環境和公共空間內
建立了廣泛的聯系
博物館底層的功能進一步提供了
公共室外和室內空間之間的
連續性和接合
Robot Science Museum
通過提供體驗最新機器人技術
如AI,虛擬和增強現實
以及全息圖的機會
為培養科學界提供了基礎
提供深入的培訓課程
以探索新的機器人
這個機器人團隊將組裝
博物館的金屬外墻
節省時間和金錢
在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統的帶領下
他們將對金屬板進行模塑
組裝、焊接和拋光
另一個機器人團隊還將用于
3D打印博物館周圍的混凝土景觀
無人機將用于繪圖
現場檢查和控制機器人施工車輛
04
混凝土展館
By SOM
SOM建筑設計事務所
為2019芝加哥建筑雙年展
設計了一座混凝土展館
這是一個使用先進機器人制造技術
建造的未來建筑系統的縮小原型
項目同時是一個景點和展廳
展示減少混凝土結構
碳足跡的設計方法
SOM展館復制并抽象地展示了
高層建筑中的單層混凝土開間
營造出簡約的建筑表現形式
從它的常見環境中移出
該結構用于展示
如何在建筑行業中
利用數字建造技術
利用這種使用先進機器人
進行混凝土塑形的
可持續建造技術
耗材量和廢物量達到最小
比傳統系統使用少20%的混凝土
并且達到20%的減碳量
設計表達了
更加智能的材料分配
呼應自然界中的形式
當應用于整個建筑環境時
這項技術可以
使建筑更具表現力
可持續性和創新性的未來
鋪平道路
世界真奇妙!
機器人都可以搭建房子了!
大家有什么感受和看法呢?
歡迎與小編留言互動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蘋果7p參數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