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用戶似乎已經習慣于“搶手機”了,從小米手機上市開始,“搶手機”成為專用名詞,指的是在網上進行搶購手機。鑒于不同地區的網速問題,以及終端電腦或者手機的運行速度,大部分用戶都很難搶購到心儀的手機。這么多年過去了,“搶手機”的現象依然存在,可是“搶手機”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用戶真的不一定知道。
1、饑餓營銷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把握住消費者的心理,運用合理的營銷手段,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廠商有意調低產量,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系、制造供不應求“假象”、以維護產品形象并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營銷策略。加上互聯網已經打破了空間界限,全國用戶都可以在網上進行購買,在網上進行饑餓營銷,簡直就是逆天!想想看,有誰第一次搶手機就能搶到呢?
2、上游資源缺乏、產能不足
其實大家也都明白,現在國產品牌手機,也都是所謂“組裝機”,很多核心元器件都是依靠上游供應商的,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的供應商,當新款手機發布之后,匹配新品的部件量產還是需要一定的過渡階段,加上國產品牌還需要與國際知名手機品牌去搶奪資源,所以就直接造成上游供應鏈出現供應不足,產能不足,然后大家就只有搶購了。
3、產品利潤
這個道理很多人都能想通,一個產品在剛剛上市的時候,價格也是最高的時候,比如手機使用的核心芯片,在剛上市的時候價格一定是最高的時候,等技術非常成熟,量產無障礙的時候,芯片的價格也會隨著降低,這樣,整部手機的利潤就會慢慢擴大。
在銷售渠道上,黃牛銷售其實占據了一大塊,往往會讓用戶加價300——500元不等。因為國產手機性價比極高,所以就業吸引了大量用戶去購買。雷軍曾否認過小米手機走的是“饑餓營銷”路線,是真的產能不足。也許大家將信將疑,不過隨著國內手機廠商的日益強大,相信總會有一天用戶不會再有守著電腦,看著手表,不停的點擊鼠標,最后還沒有搶到的苦惱了。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蘋果8比蘋果7好在哪里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