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WangMT(酷友)
這個題目將會分為上下篇,上篇回顧功能手機,下篇回顧智能手機。
限于篇幅和見識的限制(例如我實際上長期使用過的 A200 功能機只有 T707),兩篇中大多數機型的描述可能不會很詳細,懇請諒解。
功能手機篇
索尼和愛立信曾經各自都有移動通信業務。
身為知名通信設備供應商的愛立信,在 80 年代進入手機市場,曾是世界第三大手機制造商。
但在 2000 年供應商之一的飛利浦發生工廠火災后,愛立信的供應鏈受到重創,因此無法及時推出低成本的新產品,已有的市場也開始被諾基亞等競爭對手搶占。
而索尼的移動通信業務則長期處于邊緣角色,2000 年時只占有 1% 不到的全球市場份額。
2001 年 4 月,索尼和愛立信宣布了兩家公司移動通信部門的合并方案,并于同年 8 月得到證實。
2001 年 10 月 1 日,索尼愛立信正式成立。
索尼愛立信 Logo 由設計師 川鯉卓也 設計,外部球形取自字母 S 與 E 的變體,內部則代表如液態般流動的能量,是未來感與活力的象征。
索尼愛立信的第一款產品是 2001 年 12 月 22 日在日本發售的 KDDI au 定制機型 C1002S,它是可更換上蓋圖案的翻蓋手機,搭載 65536 色 120*160 TFT 顯示屏。
而在國際市場上的首款機型則是之前愛立信 T68 的改款,型號為 T68i(T68ie),于 2002 年上市。
T68 是愛立信的首款彩屏手機,搭載藍牙、紅外線等功能,T68i 則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軟件升級,升級后,T68i 成為第一款可以雙向收發 MMS 彩信的手機,而且具備了通過外接攝像頭配件實現拍照功能的能力。
之后,索尼愛立信推出 Z600、Z200 等機型。
索尼愛立信成立之初經營狀況不佳,銷售額甚至低于兩家公司合并之前。轉機出現在面向國際市場的 T610(T618)和面向日本市場的 SO505i 熱銷后,令索尼愛立信在 2003 年 10 月首次盈利。
T610(T618)內置 128*160 分辨率 CSTN 彩屏和 10 萬像素攝像頭,搭載了搖桿導航鍵和藍牙功能。
之后該機推出換用 TFT 屏幕、支持插值拍攝 VGA(約 30 萬像素)分辨率照片的升級型號 T630(T628)。
而旋轉式開蓋的 SO505i 成為了國際市場上 S700 的原型機,S700 搭載了 130 萬像素攝像頭,屏幕分辨率一舉提升到 320*240,發色數達到 26 萬,且支持使用記憶棒 Duo 進行存儲擴展,帶有藍牙與紅外線。
2003 年上市的 Z1010 是索尼愛立信的首款 3G 手機,運行在 WCDMA/UMTS 制式,下載速率達到 384Kbps,內置雙 VGA 攝像頭,可實現視頻通話,支持記憶棒 Duo 存儲擴展。
2004 年推出的 K700 加入了 LED 補光燈,開始使用類似數碼相機的背部設計,其 30 萬像素的攝像頭通過插值可以拍攝 1280*960 分辨率照片,內置不可擴展的 41 MB 存儲空間,開始支持 Java ME 3D。
K700 隨后在 2005 年被搭載 200 萬像素自動對焦攝像頭、支持記憶棒 PRO Duo 擴展存儲的 K750 取代。
2005 年,隨著索尼本部 Sony United 政策的公布,索尼愛立信開始結合索尼旗下的品牌,推出聯名產品線。
首款機型為 Walkman 手機 W800,硬件以 K750 為原型。
Walkman 系列很快便成為音樂功能手機的代表,在國際市場上推出了不同定位的一系列機型,TrackID 在線曲目識別服務也在這一時期上線。
日本市場上的首款 Walkman 手機則是 au 定制機,主打小體積的 Xmini,于 2008 年上市。
2006 年,首款 Cyber-shot 手機 K800 上市,搭載 320 萬像素自動對焦攝像頭與氙氣閃光燈,支持 BestPic 連拍功能,開始采用 M2 存儲卡。
2007 年 10 月的 K850 則將像素提升到 500 萬,同時支持 M2 與 microSDHC 存儲卡擴展,額外增加了可用于錄像補光的 LED 補光燈,拍攝時可使用數字鍵盤作為快捷鍵操作。
2008 年,Cyber-shot 手機在日本市場上市,首款機型為 au 定制的 W61S,搭載 3 倍光學變焦鏡頭。
隨后上市的 S001 以 810 萬像素成為當年日本市場像素最高的可拍照手機,且首次搭載 3.3 英寸 FWVGA OLED 顯示屏。
國際市場的 Cyber-shot 手機后來進入獨立 C 系列產品線,最后一款機型為支持 DLNA,內置 Wi-Fi 和 GPS 的 C905。
而第三條聯名產品線 BRAVIA Phone 則僅在日本發售,首款機型為 Docomo 定制,搭載移動版 BRAVIA Engine,支持 1seg 數字電視接收的 SO903iTV。
最后一款機型為 2010 年的 au 定制機 S005,搭載 1 GHz 高通驍龍 QSD8250 處理器,內置 Wi-Fi 與 MotionFlow Lite 60 fps 倍速驅動顯示算法。
除聯名產品外,索尼愛立信也不乏具有特色的其它機型。
2009 年,索尼愛立信推出主打娛樂功能的新產品線 U 系列,這一系列中的功能機包含了支持觸屏操作的 U20i。
U20i 運行在 A200 平臺,支持 PS3 遠程串流功能。
同年,索尼愛立信推出重視環保的 GreenHeart 品牌,首款機型為 Cyber-shot C901。
GreenHeart 機型擁有更簡化的包裝等有利環保的設計,隨后為這一系列設計的環保要求擴展到所有的產品。
在我們可能最熟悉的 Xperia 產品線中,也有一部獨特的 A200 功能機,搭載透明黑白顯示屏的 Pureness X5,它是唯一的非智能 Xperia。
在功能機市場中,以精致設計打開市場,之后成功整合索尼集團包括品牌在內的資源,索尼愛立信曾成功的成為了世界第三大手機品牌,直至 2008 年金融危機后受虧損影響,退至全球第五。
而市場之外的影響,則影響了包括我在內的無數人。
功能機篇到此結束。
---
智能手機篇
索尼愛立信的智能手機事業于 2002 年開始。
最初選擇的平臺為 Symbian(塞班),但索尼愛立信走向的路徑與諾基亞不同,這里就需要引入另一段歷史。
Symbian 以 Psion EPOC 為基礎 ,只作為平臺而存在,在平臺之上還有各種開放的用戶界面供選擇,諾基亞自身最初也不只有 S60 一種方案。
而索尼愛立信則選擇了由 UIQ Technologies 開發,原生支持觸摸屏的 UIQ,做出同樣選擇的也有摩托羅拉、明基等廠商,它們也各自推出過幾款 UIQ 產品。
索尼愛立信的首款智能手機 P800(P802)于 2002 年發布,搭載界面為 UIQ 2.0(Symbian OS 7),使用 156 MHz ARM9 處理器,支持記憶棒 Duo 存儲擴展。
標志性的特征是一塊 320*208 的 4096 色彩色屏幕,在合上帶數字鍵盤的下翻蓋時,形態為普通手機,且能使用鍵盤,打開翻蓋后,整塊觸摸屏呈現出來,并且這塊翻蓋部分還可以拆卸。
后續機型 P900(P908)延續了同樣的設計和 CPU,升級到 UIQ 2.1,可以運行 Java 應用。
2004 年 7 月推出的 P910,將全鍵盤裝載到了下翻蓋上,內存翻倍到 64 MB,存儲擴展支持升級到記憶棒 PRO Duo,最大支持容量達到 4 GB。
索尼愛立信后來成為了主要的 UIQ 設備制造商,在 2006 年收購了 UIQ Technologies 公司。
2006 年 2 月 6 日,首款 UIQ 3.0 智能手機 M600(M600i/M608)發布,升級到 Symbian OS 9.1 平臺,換用 208 MHz 32 位 ARM9 CPU,搭載類似黑莓 SureType 的精簡布局實體全鍵盤。
M600(M600i/M608)沒有搭載攝像頭。
沿用下翻蓋設計的 UIQ 3.0 機型 P990 于次年 10 月發布,全鍵盤被固定到機身部分,搭載了 200 萬像素自動對焦攝像頭,支持名片識別等功能,內置 Wi-Fi。
P990 后續機型 P1i 拋棄了下翻蓋設計,將 RAM 和 ROM 翻倍提升至 128 MB/256 MB,最高支持 16 GB M2 存儲卡擴展。
在 Walkman 品牌作為音樂手機代表之一的時期,2006 年索尼愛立信同樣推出了以 M600 為硬件基礎的 Walkman 智能手機 W950(W958c),內置 4 GB 存儲空間。
后續機型 W960 加入了攝像頭、Wi-Fi、3G,內置存儲空間擴展到 8 GB。
索尼愛立信 UIQ 智能手機的歷史于 2008 年結束,最后一款設備為 G900。
UIQ 之后,索尼愛立信繼續推出 Symbian 手機,但轉用了諾基亞占主導地位的 S60。
2009 年,索尼愛立信公布全新的 U 系列,注重多媒體娛樂功能,U 系列的首款機型為使用 S60v5 的 Satio U1i。
Satio U1i 擁有 Cyber-shot 系列產品類似卡片數碼相機的設計,搭載 1210 萬像素攝像頭,支持笑臉檢測,內置氙氣閃光燈和照片編輯功能,是當時最強的拍照手機之一,其它多媒體功能表現同樣強勁,還搭載 Wi-Fi 與 GPS,最高支持 32 GB microSD 存儲卡擴展。
索尼愛立信最后的 Symbian 智能手機發布于 2010 年,分別是標準形態的 Vivaz(U5i)和側滑全鍵盤 Vivaz Pro,使用 S60v5,搭載德州儀器 OMAP3630 Cortex-A8 處理器,支持最高 720P 24fps 高清視頻錄制。
歷史來到了熟悉的時代,2008 年,Xperia 誕生了。
首款機型為實質由 HTC 代工生產的 Xperia X1,搭載 528 MHz 高通 MSM7200A 處理器,512 MB ROM / 256 MB RAM,最初搭載 Windows Mobile 6.1 操作系統,采用側滑全鍵盤設計。
后續機型 Xperia X2 將攝像頭像素一舉提升到 810 萬,預置系統升級到 Windows Mobile 6.5。
在 Windows Mobile 平臺中,也有屬于 GreenHeart 環保系列的 Aspen M1i,支持觸屏與全鍵盤,搭載 Windows Mobile 6.5。
隨著 Symbian 與 Windows Mobile 平臺的式微,索尼愛立信開始轉變對智能手機平臺的選擇。
最終的答案我想大家已經知道了,2010 年 3 月開始,索尼愛立信首款 Android 手機,身為旗艦的 Xperia X10 面世,而該機型在日本則由 NTT Docomo 定制,成為 Xperia 系列的開端。
X10 最初于 2009 年 11 月公布,在規劃時處于絕對的旗艦級配置,搭載 1 GHz 高通驍龍 QSD8250 處理器,1 GB ROM / 384 MB RAM,4 英寸 FWVGA 觸摸屏與高達 810 萬像素的自動對焦攝像頭。
然而發布過晚似乎也是 X10 面臨的最大問題,在實際上市時,384 MB RAM 與 Android 1.6 的出廠系統成為了顯著的缺陷。2010 年,X10 更新到 Android 2.1,解鎖了 1.6 系統下被限制的多點觸摸和 720P 高清錄像功能。
除 X10 外,索尼愛立信還發布了更低定位的 X8(E15i),與 X8 相同硬件的衍生機型 Walkman W8,和 X10 的小型化版本 X10 mini/X10 mini pro。
時光荏苒,來到 2011 年,索尼愛立信最后的時光推出了一系列使用高通驍龍 S2 MSM8255 處理器的,不同定位的 Xperia 手機。
首當其沖的便是接替旗艦定位的 Xperia arc,后期推出搭載 1.4 GHz CPU 的改款機型 arc S 成為國際市場上最后的索尼愛立信手機,初始系統為當時最新的 Android 2.3。
在日本市場,Xperia arc 則推出改變弧度設計,增加紅外線收發、FeliCa 移動錢包業務和 1seg 數字電視接收功能的本土定制機型 Xperia acro,分別由 NTT Docomo 與 KDDI au 發售。
國際市場衍生機型則包括小型化的 Xperia ray 和更加小型化的 Xperia mini/Xperia mini Pro,mini 和 mini Pro 使用 HVGA 分辨率顯示屏。
最后的 Walkman 手機 Live with Walkman WT19i。
IP67 級防塵防水,支持濕手操作,屏幕防刮蹭的 Xperia active。
這一系列中最著名的設備除旗艦定位的 arc 外,Xperia PLAY 可以說毋庸置疑,憑借 PlayStation 認證與 PlayStation Mobile 網絡服務,Xperia PLAY 可以獲得 Android 游戲以外的專有游戲內容。
中國移動在 TD-SCDMA 3G 時代,曾推出過以 Android 為基礎進行大量定制修改的自有智能手機平臺 OPhone,索尼愛立信在這一平臺也曾推出過兩款定制設備,不屬于 Xperia。
2011 年 10 月 27 日,索尼以 10.5 億歐元全資收購了愛立信持有的股份,索尼愛立信的歷史畫上句號,而我們現在看到的,便是名為索尼移動的結果。
在日本,這個句號要比國際市場晚一些,Xperia NX 和 acro HD 成為最后掛著 Sony Ericsson 的手機,NX 與 Xperia S 的區別在于 NX 沒有 NFC,而它在國際市場則是承載著新的希冀與未來的 Sony Xperia S。
索尼移動在全盛時期的 2012 年,曾是僅次于三星與蘋果的世界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Xperia X10 的日本版 SO-01B 也曾是 NTT Docomo 旗下銷售最快的智能手機。此外,2013 年,Xperia 占據日本市場的 15.9%,僅次于 iPhone,在日本本土 Android 市場排名第一。
感謝大家和我一起能夠看到這里,回顧那個曾經有著索尼愛立信的時代,這是曾經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聯姻案例之一,也是移動通信市場上的一個獨特存在,它還曾是日本市場眼里那個實至名歸的「國際大廠」,讓青春的我們體驗過它想傳達的活力與未來。
我很感激,在我的記憶里曾見過它。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展開討論,如果有錯誤,不吝賜教。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索尼移動官方網站
- 文章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酷安立場
本文為企業推廣,本網站不做任何建議,僅提供參考,作為信息展示!
推薦閱讀:天津熱線
網友評論
請登錄后進行評論|
0條評論
請文明發言,還可以輸入140字
您的評論已經發表成功,請等候審核
小提示:您要為您發表的言論后果負責,請各位遵守法紀注意語言文明